“局灯映红”公益实践团
困牛山百名红军集体跳崖
困牛山百名红军集体跳崖

困牛山百名红军集体跳崖

1934年4月,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了五十万大军,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“围剿”。由于“左”倾的错误指挥,在反“围剿”初期,中央红军作战接连失利,丧失了大片根据地。当年7月,党中央派出了由寻淮洲、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,先行转移。随后,党中央又派红六军团从湘赣、湘鄂赣根据地向西突围,前往贵州省东部,最终的目的地是由夏曦、贺龙和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及其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。

红六军团由军团长肖克、政治委员王震、参谋长李达和中央代表任弼时率领,下辖十七师和十八师,总计六个团,9700余人。

10月4日,红六军团顺利突围至贵州省瓮安的猴场,突然接到了中共中央的命令,改变了行军路线,改向东前进,目标是石阡和江口方向。

此时,国民党集团湘军李觉、桂军廖磊和黔军王天锡率领重兵已经进驻至镇远、黄平、施秉和石阡等县,兵力达到了24个团,一路穷追不舍,对红六军团进行围追堵截,妄图将红六军团挤压在乌江以南的狭长地带,加以歼灭。

自古以来,乌江以流急、滩多、谷狭而闻名于世,号称“天险”。国民党在乌江对岸布有四个团的兵力把守,数千红军要想北渡乌江,几乎没有可能。

当时,由于通讯不畅,红六军团对敌情不甚了解,仍毫无戒备地向东挺进,伺机强渡乌江。当先头部队十七师前进至石阡县甘溪附近,正准备宿营时,遭到了桂军廖磊部的突然袭击。十七师毫无准备,仓促应战,很快便被敌人拦腰截断,分割包围。

十七师选择向北突围转移,却由于人生地不熟,加之此处地形复杂,山高坡陡,沟深崖绝,突围之战进行得异常惨烈,在损失了1000 余人后,十七师终于突围成功,找到了大部队。随后,红六军团转移到了茫茫大山之中。

然而,厄运还在等待着红六军团。

由于仓促突围,部队损丢失了大部分粮食,枪支弹药业已告罄,

再加上战士们水土不服,又误食了桐油,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。

军团长肖克、政治委员王震和参谋长李达带着部队在大山里左冲右突,却怎么也甩不掉敌人的围追堵截。北有乌江天险,西有黔军把守,南有桂军阻击,东有湘军截拦。

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,肖克、王震和李达经过慎重考虑,决定再次返回甘溪,向战斗力相对弱一些的南面桂军方向突围。

要想摆脱追兵,掩护大部队突围成功,必须得有阻敌部队,军团长肖克将这一重担交给了红十八师五十二团。

待大部队向南突围后,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的率领下,先在板桥附近阻击追兵。在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后,五十二团也向南撤退,追赶军团主力。

当五十二团一路边停边打、边打边撤,撤退至龙塘附近时,却发现南撤之路已经被敌人截断,前面已有重兵在等待着他们。无奈之下,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只好果断命令部队,改变计划,临时向西,转道去川岩坝,而后向北去困牛山,甩掉追兵后,再迂回向南追赶军团主力。

然而,湘军、桂军和黔军部队已先期占领了川岩坝及附近的所有制高点和村寨,修建了坚固的工事,以逸待劳。无论红军走到哪里,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。

五十二团在大山里磕磕绊绊地行进了数天,来到了困牛山。

困牛山一如其名,形如一头疲倦而睏卧的老牛,山脊平缓,蜿蜓 10余里,东南方向是著名的十二里山梁,西北方向是老君山,西南方向是谭家湾大山,北面则是万丈深渊,深渊下面是波涛汹涌的黑滩河。

经过了数天连番血战,原本800多人的五十二团已折损过半,剩下的战士又绝大部分因误食了桐油,导致轻微中毒,不停地拉肚子,浑身虚弱无力,战斗力可想而知。

10月16日,五十二团在十二里山梁遭遇到了敌人的偷袭。激烈的战斗持续了近10个小时,敌众我寡,五十二团不敌,继续撤退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